汤姆·提克威导演的《香水》改编自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畅销国际的同名小说,原著自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十,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四十种文字全球发售。
作为新世纪德国电影的先锋,出生于年的提克威,从11岁起就是德国有名的电影神童,与他共事的电影创作人都称他为“电影娃娃”。随后又在德国被人们冠以“小法斯宾德”的美称,这足以证明他能在“作家电影”的深邃与美国电影可视性融合上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影片故事充满离奇于机巧,镜头语言流畅而富有冲击力,代表作有电影《罗拉快跑》、《云图》以及豆瓣8.4的高分电视剧《超感猎杀sense8》。
提克威在《香水》这部电影上的造诣可圈可点,笔者在这里只想浅析几点:电影与原著想要传达的主题内容有哪些缺憾。
一、葛奴乙出生就没有体味,电影中未做伏笔。
年7月17日,主人公葛奴乙出生在巴黎最臭的鱼市上,他的母亲在一片腌臜之中,用菜刀自割脐带,然后打算晚上把他扔到垃圾推车里和其他鱼肚肠一同倒进河里。电影的影调非常灰暗,但黑白对比层次分明,刺眼的凸显刚出生婴儿的纯洁。男主的出身环境,让人一度怀疑是不是因为”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导致葛奴乙闻不到自己的身上“臭鱼烂虾”体味。
原著中无论是养育葛奴乙的乳母还是育儿园的院长,以及孤儿院其他伙伴,都已经早早发觉到他没有任何“人味儿”。如果味道是人存在的象征,那么他幼儿时期饱受的那些痛苦就不仅仅是因为他嗅觉的天赋异禀。他被完全忽视,是不被当作一个人的忽视。
二、与“黄香李子少女“的情愫是爱情吗?
“日复一日,他把自己顽强和执拗的全部能量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他仅把它们用于按照扁虱那样的态度来战胜面临的冰冻期:他坚韧不拔地、知足地、不引人注目地在最小的、但又是小心照料的火苗上把握住生命希望之光。”
在恶劣的成长与工作环境中,葛奴乙的生命力依然如此顽强的原因是:他自知与他人不一样,嗅觉上的不满足促使他向拥有更多味道的地方去,这是他要生存下来的唯一目标。
可对于制革匠格里马来说,男主只是一个年轻的劳动力,碾死他如同碾死一只蚂蚁,这也为他在后面醉酒跌进河里的戏剧性埋下了伏笔。第一次出现这种戏剧性是孤儿院的院长卖掉葛奴乙以后,瞬间就被抢劫者杀掉了;第三次是香水店老板巴尔迪尼的房子塌陷。
整部电影都透露着,只要与葛奴乙有过密切接触的人,最后的下场都只有死亡。当电影进行到后半段,葛奴乙举起棒子,萝拉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观众都会以为出现意外,但最终没有。在葛奴乙的心里,完成香水的最终收集比任何人命都重要。
原著中,当他第一次遇见“黄香李子少女”,是没有丝毫犹豫就把她掐死了。而在电影里,最后葛奴乙站在城市中心高台之上,脑子里浮现出这位少女的脸与身体,似乎是向观众表达这是爱慕与情欲。这段表现矮化了原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少女依然是葛奴乙嗅觉的牺牲品,他对她完全不存在“爱”这个概念,这只是一场献祭的开端。在从小未被任何人爱过的环境里长大,葛奴乙终不懂爱的感觉,并且也不想知道。
萝拉如果按现代科学的方法解释,年国家地理频道拍过一部特别有意思的纪录片《人体内旅行》,其中就指出:费洛蒙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素”,无色无味,但其中包含你的基因信息,异性能在不经意间敏锐捕捉到这些信息。在择偶的状态下,人们都是不自主的倾向于选择基因差异大的另一半,以最大程度互补的形式来繁殖下一代。
那么罗拉的基因信息与葛奴乙的差距是最大的,李子少女也只贫苦家庭出身,卖水果讨生活,身份地位与葛奴乙无大不同。如果是因为爱意,那葛奴乙最不该杀的就是罗拉,最怀念的应该也是萝拉。
三、味道可以操纵人心桥段,电影表现略不足。
18世纪的法国贵族沉溺于社交和感情,香水铺子里各种味道的流行也隐含了原始的情欲在里面。当葛奴乙第一次进城站在香水店前看到里面的男男女女为香味痴迷,他就已经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了,所以才在给香水店老板巴尔迪尼的送羊皮的时刻,努力抓住机会展示自己,并在随后为他赎身的过程中表现的毫不惊讶,他已经胸有成竹的确认这一刻一定会来。这也是电影中葛奴乙第一次用味道操纵人心,他改进的“爱神与灵魂”香水,让巴尔迪尼仿佛置身于最美妙的大自然和美女的怀中。
闻到罗拉的味道之后,他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冲动,而是谋划要好好将这个味道保存下来。他隐藏一切心思,低入到尘埃里。
“他没有好友或熟人,但是他却认真地注意,尽可能不被人看作是狂妄自大或孤僻的人。他让别的伙计以为他的社交是平平淡淡的,收益甚微的。他在散布无所事事和把自己扮成笨拙的白痴这一技巧方面是一位大师——当然从不过分,以免别人作弄他取乐,或是把他当作某个粗鲁的行会玩笑的牺牲品。他成功地做到使人认为他是完全乏味的人。人家从不打搅他,他所希望的也不过如此而已。”
在这两年当中,葛奴乙一直在做实验。比如制作不引人注意的香水、感觉粗鲁的香水、激起同情心的香水、令人厌恶的香水,让这些气味儿成代替他行使一些特权。
“按外部的需要像换衣服一样变换气味,这些气味都使他在人的世界中不受搅扰、不暴露其本质。在这些不同气味的保护下,格雷诺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他的现实的热情追求:灵敏地追猎种种香味。”
这段实验的过程在电影中完全没有体现,这就导致了最后时刻他在万人广场中心拿出手绢挥洒“少女香”时,所有人似灵魂出窍的行为有些突兀。这种香味怎么就能达成这种效果的?香味儿不是只对葛奴乙有特殊意义吗?为什么对大众也会痴迷?
如果电影在这点上再着墨多一点,逻辑上会更顺畅。
将优秀的传统现实主义叙述作品改编成电影对任何导演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试图用电影画面表现“香味”更是难上加难。加上原著作者帕特里克对艺术造诣的严格挑剔,无疑更能体现提克威担此重任的出色能力。此外,提克威导演还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专业作曲家,《香水》整部电影的插曲及片头片尾曲都由他操刀完成。男主人公葛奴乙在两次遇到他生命中的“女神”之时,配乐都是女高音哼鸣,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让人有流泪的冲动。
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艺术在这个时期充分发展,风格多种多样。法国桑普与洛兰的古典情怀、拉图尔对于黑暗与烛光的热衷,以及洛可可华丽艺术的丰富都让这个时期的光明面精彩夺目。同时对比在资产阶级蓬勃发展时期底层人民的痛苦,“香水”味道包括万象。让人不禁想起《悲惨世界》里的这句:“巴黎是一个大漩涡,一切消失其中,好比卷入大海的漩涡里一样,一切都消失在这人世的漩涡中。任何森林都不如人流掩蔽一个人。”
视觉和听觉一直以来都是人的主要感官,电影技术发展到现在,VR技术又提升了体感,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味道也可以打包一起带到观影厅。到时候再“闻”这部电影,肯定又会有不同层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