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
在当代德语作家里,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Süskind)恐怕是最知名亦是最神秘的人之一。他是个典型的“低产”作家,迄今为止面世的只有六部作品,但几乎每一部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文学沙皇”之称的德国评论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不吝赞美,称他是“惊人的人才”:“一位擅长德语的德语作家,一个善于叙述的当代小说家,一个不是拿他自我欣赏的东西来戏弄我们的小说家,一个毫不令人感到厌烦的青年作家”,“聚斯金德的幽默,他对语言近乎幸灾乐祸那样的欢快,他对受歧视者和先天不足者丝毫没有感伤的、令人忆起契诃夫那样的偏爱。”
聚斯金德始终远离聚光灯,从不接受采访,据说,他只有三张照片流传在外。除了作品之外,世人对聚斯金德知之甚少。年3月26日,他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施塔恩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父亲威廉·伊曼纽尔·聚斯金德是《南德意志报》的*治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专栏作家和翻译,母亲则是一位体育教练。年至年间,聚斯金德进入慕尼黑大学,研习中世纪历史和近现代历史,后来又进入位于法国艾克斯的普罗旺斯大学,但没有毕业。离开学校后,他来到巴黎,开启全新生活。为了维持生计,聚斯金德从事过很多工作,在西门子公司担当文秘,在酒吧、舞厅打过工,还当过乒乓球陪练。他开始尝试创作短篇散文及长篇的影视剧本,一度靠给电视台写作剧本谋生。
年,聚斯金德创作了独幕单人剧《低音提琴》。年9月,该剧在慕尼黑首演,大获成功,成为欧洲话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剧作讲述一个低音大提琴手,他将低音提琴视为朋友、情人,却永远不能像小提琴手那样引人注目,在被解雇后他甚至因为没有生活技能而无法立足社会。聚斯金德揭示了现代化社会关系中,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之间冲突的忧虑、无奈、迷茫与反思。在剧中,他为低音提琴手写下如同谶语般的台词:“好的东西消亡了,因为它与时代的列车背道而驰。”
年,话剧《低音大提琴》在沪上演,广受好评年10月起,长篇小说《香水》在《法兰克福总汇报》上连载,引起强烈反响。年初,该书由瑞士迪奥格内斯出版社出版,轰动德语文坛。迄今,《香水》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年巴黎举行的书籍博览会期间,《香水》获得“古滕贝格奖”中唯一的优秀外国小说奖。德国《明星》周刊称这部小说是“一个重大的文学事件”。
《香水》采用的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书写了气味王国里的天才怪杰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的一生:生于巴黎市区臭鱼摊的格雷诺耶生来没有任何体味,嗅觉却异常灵敏,他渴望爱却得不到爱,不断地被利用、被抛弃。长大后,他熟练掌握并在既有技术基础上发明创新,成为顶级的香水调制师,为了制造倾倒众生的香水,无法忘记少女体香的格雷诺耶开始杀人,整个法国随之陷入恐慌。年格雷诺耶被判处死刑又死里逃生,年6月25日清晨,他返回巴黎时被发现,被欲望驱使的人群因为香水而将他毁灭。
年,曾经执导过《罗拉快跑》的德国知名导演汤姆·提威克导演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年,德国网络视频平台ZDFneo将《香水》的故事搬到当代,聚斯金德的小说和汤姆·提威克的电影都成为重要素材。
电影《香水》剧照年,聚斯金德推出中篇小说《鸽子》,小说以精湛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当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约纳丹是巴黎一家银行的守门人,在经历了纳粹的恐怖统治、战争磨难以及妻子跟人私奔等坎坷后,变得十分胆小怕事。一天早晨,他打开房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平淡生活,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搅乱了他内心的平静,使他产生莫名的紧张、惶恐和绝望。
《鸽子》之后,聚斯金德的创作似乎进入了某种停顿,在写给中文译者蔡鸿君的信中,他说:“现在我什么也不写,因为我想不出任何想要写的东西。”
直到年,长篇小说《夏先生的故事》出版,让聚斯金德重新回到了读者的视野。
这是一部以孩子的眼睛写成人的孤独的优秀作品,故事的讲述者"我"是一个小男孩,上学,爬树,骑车,幻想着朦胧的初恋,害怕严厉的钢琴教师,常常觉得自己会飞。“我”在短暂的童年时光里有几次和邻居夏先生的不期而遇,这个敏感易怒的怪人患有幽闭恐惧症,日复一日,沉默地拄着拐杖,背着空空的行囊,没有目的地奔走不休。某天,夏先生在“我”的注视下走向湖心,告别了这个令他惊恐万状的世界,而“我”也就此挥别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年,聚斯金德出版短篇小说集《棋戏》。年的论文集《在爱和死亡之间》是他目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有传闻说他已经退出文坛,彻底隐居。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新版“聚斯金德文集”聚斯金德的作品无一例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