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表论坛

首页 » 美观度 » 常识 » 印度十年,一场流动的生命旅程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3/4/3 12:59:00
                            

我叫项塔兰,我曾是个前途无量的大学教授,有着美好幸福的家庭。但当我家庭破裂后,我染上了*瘾,并因抢劫银行而被捕入狱。我不堪忍受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铤而走险地实施了越狱,并且还侥幸成功。就这样,我正式成为我的祖国澳大利亚的在逃通缉犯。

于是我开始了逃亡的旅程:先逃到新西兰,再去德国。飞机在印度孟买中转的时候我突然灵光一现,对于一个想隐姓埋名的人来说,孟买毫无疑问是我的最佳选择。

因为这个城市闷热拥挤、嘈杂混乱,容下了所有的奴隶市场、黑市、贫民窟、鸦片馆、妓院、酒吧,好人、坏人、穷人、富人、印度人、外国人,世上很难有其他城市能像孟买一样龙蛇混杂,我这样一个无名无姓居无定所的流亡者可以轻松隐入人群,改头换面。

后来,在印度十年的生活让我发现,这里不是我短暂的避风港,而是我一生的归宿。这个城市鲜活、奔放,充满生命力,有着无比诱人的自由,一切都有无限可能。

在这里,我遇见了最可亲的朋友普拉巴克,遇见了我最爱的女人卡拉,出生入死的兄弟阿卜杜拉,还有待我像师父和父亲一样的“黑帮教父”哈德拜。

在这里,我参与了抢劫、越狱、偷渡、走私、贩卖*品、*火交易、游击队,在每一段经历中都侥幸大难不死,也因此窥见了太多的死亡、人性、爱、希望和自由。

也许你愿意驻足听听我的故事,也许你能看到我眼中的你未曾看到与了解的印度。

1

印度初印象

气味

到孟买的第一天,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那特殊的气味。在我目睹或耳闻任何印度的事物之前,甚至在我下飞机后,走在通往机场大厦的通道上时,就闻到那股气味。

在我踏上孟买的第一步,在逃出监狱、觉得世界无比新奇的那一刻,有股气味让我既兴奋又喜悦,但我没认出那是什么气味,也认不出来。

如今我知道,那是与仇恨相反的希望所发出的甜美气味,令人感动的气味;

那是与爱相反的贪婪所发出的酸腐气味,让人透不过气的气味;

那是众神、恶魔、帝国、复活与腐败的文明所散发的气味;

那是人们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会闻到的蓝色海水味,是机器的冷酷金属味。

那气味里弥漫着六千万只动物活动、睡觉与排泄的味道,其中过半是人和老鼠。

那气味透着心碎,透着生存的辛苦奋斗,透着令人鼓起勇气的重大失败与爱。

那是一万间餐馆,五千座神庙、圣祠、教堂、清真寺所发出的气味,是一百座专卖香水香料、焚香、新鲜花朵的市集所发出的气味。

卡拉曾说,那是世上最糟糕的好味道。对于总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她来说,这看法当然没错。

但如今,每次回到孟买,那城市给我的第一个感觉都是那气味,扑鼻而来,告诉我已经到家了。

我注意到的第二个特色是热。离开飞机的空调机舱后,不到五分钟,衣服一下子就湿透了。我从来没碰到过这种气候,压得我心脏怦怦跳。每吸一口气都很吃力。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丛林汗会流个不停,因为孟买的热是不分昼夜的湿热。让人透不过气的湿度,使每个孟买人都成了两栖动物,每次吸气都吸进水汽。

人们得学着忍受,得学着喜欢,不然就离开这城市。

人也是一大特色。阿萨姆人、贾特人、旁遮普人;来自拉贾斯坦、孟加拉国、泰米尔纳德的人;来自普西卡、科钦、科纳克的人;刹帝利、婆罗门、贱民;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佛教徒、帕西人、耆那教徒、泛灵论者;白皮肤与深绿色眼睛、*褐色皮肤与黑眼睛;各式各样的脸孔和轮廓,让人眼花缭乱,这是印度无与伦比的美丽之所在。

强烈对比的世界

我身边到处都是熟悉事物跟稀奇古怪玩意儿并存的对比。有辆牛车在红绿灯前停下,旁边是一辆拉风的现代跑车;一个男人蹲在不起眼的碟形卫星后小便;有人开着起重机,从古老的木质牛车上卸货。

我觉得这就像是从步履沉重缓慢、永不倦怠的遥远过去,穿越时间的障碍,毫发无伤地撞进未来。我喜欢这样。

两块面积约略相当的相邻地区,却有天壤之别。从马路右边看去,世界贸易中心是巨大、现代、有空调的建筑。一楼到三楼商店林立,陈售珠宝、丝织品、地毯、精致手工艺品。

左手边是贫民窟,绵延约四万平方米的赤贫不幸之地,有七千间简陋小屋,住了两万五千名城市最穷的人。右边,霓虹灯和七彩喷泉;

左边,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卫浴设施,没有确定的明天。

不知哪天,有关当局若不愿再睁只眼闭只眼,这个破落、拥挤的居住区就会被夷为平地。

2

探秘最真实的印度

印度的最初六个月,我在印度中部的马哈拉施特邦的一个偏远村子生活,并且学习了当地语言——马拉地语。随着我与当地人交往越深,我越能看到印度文化和印度人身上独有的特质,这是我眼中最真实的印度。

印度人

在这里,你要提防你遇见的人对你动感情。这里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这是印度。

来这里的每个人都会坠入爱河,我们大部分人都坠入爱河许多次。从这国家,特别是这城市的漫长历史经验来看,这没什么奇怪。对印度人来说,这事常发生,很容易发生。

他们有十几亿人,竟能够相当平和地生活在一块,原因就在这里。当然,他们并不完美。他们知道如何打仗,如何相互说谎、欺骗,知道我们做的所有事。但印度人知道如何相爱,这点是世上其他民族比不上的。

肢体动作

印度最特殊的表意动作:头若往前倾一点儿,表示“是”。我还辨认出“我同意”和“没错,我要那个”这两个更细微的含义。在这列火车上,我则认识到这动作用于打招呼时,具有一种通用意义,使它特别好用。

大部分人进入这车厢后,头会轻轻左右摆动,向车厢里坐着或站着的乘客打招呼。这动作总会引来至少一位乘客,有时几位乘客,摆头回应。一站又一站,我都看到这情形,所以判定新上车者左右摆头,不可能在表示“是”或“我同意”,因为没有人开口,除了那动作,没有任何互动。我渐渐了解到,头左右摆动乃是在向其他人传达和善而让人放心的信息:我很友善,没有伤害人的意思。

这神奇动作叫我既欣赏又艳羡,我决定自己也来试试。火车在一个乡间小站停下,一位陌生人走进我们的车厢。我与他首次四目交汇时,我轻轻摇头,微笑。结果叫人吃惊。那男子对我大放笑颜,笑容灿烂的程度有普拉巴克笑容的一半,而且猛力摇头回应,教我一开始时有些受惊。但这趟车程结束时,我已把这动作练得和车厢里其他人一样自然,已能传达这动作的温婉含义。

这是我身体所学到的第一个地道的印度肢体语言,是我改头换面的开始。而这一改变,最终支配了我的人生,在那一趟与许多可爱之人共挤一车厢的旅程之后,年年月月支配我的生活。

自由

在我看来,这条街上最惹人注目的,是许许多多不良于行、有病在身的乞丐。各种病痛、残障、苦难的人,四处游走,有人站在餐厅、商店门口,以熟练的哀求话语走近街上的行人。

初见这条苦难的街道,一如隔着巴士车窗初见贫民窟,让我为自己拥有红润的脸庞感到极度羞愧。但这次当普拉巴克带我走在这喧闹的人群中时,我注意到那些乞丐的另一面,令他们惹人同情的表演,多了份真实人生的味道。

有群乞丐坐在门口玩牌,一些瞎眼男子和他们的朋友正在享用有鱼有饭的一餐,哈哈大笑的孩童轮流和一名缺腿男子骑他那辆小手推车。一路上普拉巴克不断偷瞄我的表情。

“喜欢我们孟买吗?”

“喜欢。”我答,真心的回答。

在我眼中,这城市很美,狂野而令人振奋。

英国统治时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建筑,和现代玻璃帷幕的商业大楼比邻而立。年久失修、死气沉沉、分布杂乱的平价公寓崩塌后,变成卖蔬菜、丝织品等琳琅满目商品的市场。路旁的每家商店,每辆经过的出租车,都流泻出音乐。颜色缤纷多彩,香味着实令人陶醉。在这些拥挤的街道上,我在无数人眼里看到笑意,我以前去过的地方,没有一处洋溢着这么多笑意。

特别的是,孟买很自由,一种令人雀跃的自由。我所看到的地方,处处散发着那种解放的、无拘无束的精神,而我不知不觉间敞开心胸回应那精神。我理解到,那些男男女女个个自由自在,因而就连初见贫民窟居民、街头乞丐时所生出的羞愧之心,也随之烟消云散。

没有人把乞丐赶离街头,也没有人驱逐贫民窟居民。他们生活虽然困苦,却和有钱有势者一样自在优游于相同的花园和大街上。他们很自由,这城市很自由,我喜欢这点。

车祸

“在孟买,车祸是很糟糕的事。要尽快逃离车子或出租车或把你困在里面的东西。群众对这类事情很没耐性。看吧,要帮那家伙已经太迟了。”群众的围殴快而猛。那男子的脸上和赤裸的躯干上,有许多伤口在冒血。

在一声信号下(不知怎的,群众透过嘶吼和尖叫,就收到某种信号),那男子被高高举起到头上,被抬走了。他的双腿紧紧并拢伸直,由十几只手牢牢托着。他双臂张开,与身体垂直,也被牢牢托着。头软趴趴地往后垂,布满汗水的松弛皮肤从脸颊垂到下巴。他双眼张开,还有意识,倒着往后瞧:那黑色的眼睛里布满着害怕与愚蠢的希望。马路另一边的车流自动分开,好让这些人通过。那男子由群众用手和肩扛着,犹如被钉在十字架上,缓缓消失于远方。

我在孟买待了几个星期,看过神庙,去过市场,上过餐厅,交了新朋友,自认已渐渐了解这个城市,但眼前的公愤众怒,让这城市一下子变得陌生。

不脱衣服的洗澡

--这里是印度。没有人会脱掉衣服,就连洗身体时也是。在印度,没有人会光着身子,特别是没有人会把衣服脱光光,光着身子。

--那……你们怎么冲澡?

--在印度,洗澡得穿内裤。

于是我们在他父亲房子的沐浴区里一起冲澡。我看着,跟着他做,从大水罐里舀起两壶水淋湿身体,穿着短裤,把肥皂抹进小内裤底下。

把泡沫冲掉,用浴巾快速擦干身体后,他教我如何在湿短裤外面缠上腰布。腰布是块类似纱笼的长方形棉布,缠在腰上,长及脚踝。他抓起腰布长边的两个角,绕过我的腰,卷进我背后腰部的腰布顶缘里面。

我就裹着腰布,脱下湿短裤,换上干短裤。

普拉巴克告诉我,有了这本事,就可以公开冲澡,不致冒犯到邻人。

搭火车

这脚夫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丰富,一出手即掌控情势。他双手伸到我胳肢窝下,举起我,放到行李一边,以免挡他的路。

重达九十公斤的人,就这么轻松地被另一个人举起,那种经验叫人既窘迫又兴奋。我当下决定,只要不是太丢脸,都会跟这脚夫乖乖合作。

大个子把我的重背包拿到头上顶着,收拾起其他行李,“好!我们走!”脚夫以低沉的嗓音吼道,那是他发现于熊穴、密封在生锈火炮炮管的嗓音。

他转身走进人群,拖着我。他每走一步都抬高他粗壮的膝盖,把脚往外踢。在他前面的人自动散开,不散开的人,则被他撞到旁边。

他一路高声恐吓、辱骂、骂脏话,在挤得让人透不过气的人群里撞开一条路。他粗壮有力的双腿每一抬起、前踢,就有人倒下,被推到一旁。人群中央极为嘈杂,那喧嚣声像鼓点打在我皮肤上。人群大叫、尖叫,仿佛在逃难。头顶上的扩音器,咆哮地放送着语无伦次、听不懂的广播。汽笛声、铃声、哨子声持续在哀号。

我们来到车厢,那车厢和其他车厢一样已负载饱和,车门口堵着厚厚的人墙——腿、背、头堵成的人墙——看来根本穿不过去。突然间,我在惊讶而又十分羞愧之下,紧抓着脚夫,靠着他那双所向无敌、力大无穷的膝盖,跟着他挤进车厢。他不断往前推进,到了车厢中央才停下。我推断是车厢里爆满,让巨人般的他也不得不停下。我紧抓他的衬衫,打定主意他一旦再移动,我绝不松手。

火车猛然往前动了一下,慢慢驶出车站。火车一上路,戳眼、咬人、争吵完全停下,接下来的整个旅程,车厢里一片装腔作势、斯文过头的和气。坐我对面的男子移动脚,不小心擦到我的脚。

那只是轻轻碰触,几乎察觉不到,但那男子立即伸出右手,以指尖摸一下我的膝盖,再摸一下他自己的胸膛,做出印度人为无意间冒犯他人而道歉的手势。车厢里的其他乘客,对别人也差不多一样尊敬、体谅、关心。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孟买前往印度乡下,最初,我对他们不惜动粗抢着上车,然后突然变得那么和气有礼,很是恼火。几分钟前,他们还相互推挤,几乎要把对方推出车窗,如今脚轻轻碰到别人,就那么恭敬关心,让人觉得虚伪。

如今,从第一次搭乘拥挤火车前往乡下过了许多年,也搭了许多趟火车后,我了解到那争抢扭打和恭敬有礼,乃是人生哲学一体两面的表现,那人生哲学即是“必要”。

例如,使蛮力动粗乃是上车所必要,一如客气与体贴乃是确保拥挤车厢在接下来的旅程里尽可能舒服所必要。什么是必要?那是在印度各地都会碰到的问题,不可言传但心照不宣的问题。

了解这点,印度公共领域里那许许多多让人费解而蔚为特色的层面,也就豁然可解了:从市*当局容忍贫民窟漫无节制地扩张,到牛可以大摇大摆游走于车阵中;从容忍乞丐出现于街头,到官僚体系紊乱无章;从宝莱坞电影唯美华丽、肆无忌惮地逃避现实,到国家人口过多,有自己的苦难和需求待处理,仍收容来自伊朗、阿富汗、孟加拉国以及非洲的数十万难民。

3

适应这里的法则

但永远守住自己的原则

逆来顺受又乐天知命的穷人,行侠仗义的黑道,收贿的警察。在孟买,贫穷、犯罪和每个社会的黑暗面似乎都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印度人民特有的文化所崇尚的肉体的苦难和精神的升华也需要外人花极长的岁月来消化理解,这就像是社会的自然法则,要想融入就无法违背,只能顺它而行。

贫民窟

一探究竟的念头占据我的脑海。我开始细看那无穷无尽的贫民窟,仔细端详里面的居民。

有个女人蹲着,往前梳她那头乌黑的秀发。还有个女人用铜盘舀水,替小孩洗澡。

有个男子牵着三头山羊,每头羊脖子下方的项圈上都系着红丝带。又有个男子对着龟裂的镜子刮胡子。

到处都有小孩在嬉戏。有个男人提着装了水的水桶,另一个男人在修理一间陋屋。

放眼望去,每个人都开怀地笑着。巴士在走走停停的车阵里停下,在我身旁的车窗外不远处,有个男子从陋屋里走出来。那人是外国人,肤色和巴士上每个初来乍到者一样白,身上只裹着一条有木槿图案的棉布。他伸展四肢,打哈欠,抓抓裸露的肚子,丝毫不觉得难为情。

他的表情和姿势透着笃定,怡然自得。我不由得羡慕起他的那股满足,以及走过他身边的那群人对他投以的微笑。

巴士再度猛然启动,那男子从我眼前消失。但他留给我的印象,让我对贫民窟完全改观。

在这里,他就和我一样,是格格不入的外国人,却可以那么怡然自得,叫我不由得也融入这个世界。原本觉得光怪陆离,超乎我人生经验所能体会的事,突然间变得可以理解,最终让我着迷。

我看着窗外的人,看到他们那么忙碌、那么勤奋,活得那么有劲。我偶尔能匆匆瞥见破屋里面,看到他们虽然贫穷,居家却出奇地干净:地板一尘不染,发亮的金属罐整整齐齐地堆放成金字塔状。

最后,我还发觉他们真是漂亮,责怪自己这么晚才看到。有裹着深红、蓝、金色衣服的女人;有赤脚走在杂乱破落的贫民巷中,姿态从容、飘逸、优雅的女人;有白牙、杏眼、长相俊秀的男人;有手脚纤细、彼此感情好得像兄弟一样的小孩;有年幼与年长小孩一起玩,其中许多人瘦削的臀上还背着襁褓中的弟妹。巴士开了半小时后,我首次绽开笑容。

苦行僧--站立巴巴

站立巴巴是誓愿此生不再坐下或躺下的男子。他们日日夜夜站着,永远如此。他们站着吃饭,站着大便,站着祈祷、工作、唱歌,甚至站着睡觉。睡觉时以吊带托住身体,让身体的重量仍落在双腿上,同时防止他们睡着后倒地。

如此久站五到十年后,双腿开始肿胀。不得休息的静脉里,血液流动得非常缓慢,肌肉变粗。双腿肿胀,腿已不像腿,表面分布着许多静脉曲张瘤。趾头从厚而多肉的脚挤出,像大象的脚趾。接下来几年,双腿会愈来愈瘦,最后就只剩下骨头和犹如薄薄涂上的一层皮,还有那像白蚁爬过般的萎缩静脉。

那份疼痛永无休止,非常人所能忍受。每一次下压,都从脚下传来如钉刺、如矛戳的痛。站立巴巴饱受苦痛折磨,但他们绝非静止不动。他们摇摆身子,轻柔舞蹈,不断左右换脚,凡是见过的人都为那动作而着迷,一如着迷于弄蛇人吹笛的手部动作。

有些人十六七岁就发誓如此苦行。他们受到某种使命的驱使,就其他文化来说,同样的使命驱使人成为神父、拉比、伊玛目。有更多年纪更大的男子遁世苦行,好为死亡和下一阶段的转世做准备。不少站立巴巴原本是商人,在遁世苦行之前,埋头追求欢愉、权力及钱财。

有些圣人已走过其他种修行之路,娴熟自惩的苦修方式,最后断然发誓要成为站立巴巴。还有一些罪犯:小偷、杀人犯、黑帮重要人物,乃至退伍*人,誓愿承受无穷无尽的苦痛以赎罪。

站立巴巴从一群人走到另一群人,为顾客在漏斗状的黏土水烟筒里装好大麻,跟着大家一起吸。

站立巴巴脸上因为剧痛而洋溢着光彩。在不断加剧的苦痛折磨中,他们每个人或早或晚终会达到光辉灿烂、超越一切的至福境界。极度苦痛所造成的光彩,从他们的眼中散发而出。我从未在人类身上见到比他们受折磨的微笑更明亮的东西。

奴隶市场

我们移到安静的一角,接下奉上的茶,静静啜饮了片刻。然后,普拉巴克向我介绍这里,他称为人口市场的这个地方,语调轻而缓。

坐在破烂帆布棚底下的小孩是奴隶,来自西孟加拉国邦的龙卷风灾区、奥里萨邦的旱灾区、哈里亚纳邦的霍乱疫区、旁遮普邦的分离主义战乱区。这些小孩出身天灾人祸地区,被探子招募或买下,往往只身一人搭乘火车,横越数百上千公里路,来到孟买。

聚在院子里的男子是买家或代理商。他们看起来没什么兴趣,只顾着聊天,大部分时候不理会长条椅上的小孩,但普拉巴克告诉我,他们正在低调地讨价还价,而且就在我们看着时,正要达成交易。

那些小孩瘦弱娇小。其中两个小孩坐在那里,四只手合握着一只蜂巢球。有两个小孩各伸出一只手拥住对方,依偎在一块。所有小孩都盯着那些吃得好、穿得好的买家和代理商,跟着他们的表情变化和戴有珠宝戒指的手加强语气的手势,转移视线。那些小孩的眼睛,就像甘甜水井底部黑色的亮光。

突然掌声响起,化为短暂回音,一名小女孩从长椅上起身,跳舞唱歌。唱起来自某部印地语卖座电影的情歌。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听了数百次,每次听,总让我想起那个小孩。十岁的小孩,和她出奇响亮、高亢、尖细的声音。她扭腰摆臀,模仿妖媚脱衣舞女郎,推高她根本未发育的胸部,买家和代理商突然间眼睛为之一亮。

普拉巴克扮起类似维吉尔的角色。他不断用他那轻声细语解释我们所见到的和他所知道的。他告诉我,那些小孩若不是有幸来到人口市场,大概活不到今日。以物色孩童为业的探子,游走于各灾区,哪里有旱灾、地震、水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濒临饿死的父母看着自己的小孩陆续生病、死亡,因此见到这些探子就如见到救世主,立即跪下亲吻他们的脚,恳求他们买下一个儿子或女儿,好至少保住一个小孩。

那些待价而沽的男孩,最终会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其他波斯湾国家担任骆驼骑师,在骑骆驼比赛中,给有钱的达官贵人提供午后娱乐。普拉巴克说,其中有些人会在这样的比赛中重伤成残,有些人则丢掉小命。有幸保住性命的人,最后因为长得太高而不适合比赛,下场往往是被遗弃,自谋生活。女孩则会到中东各地的人家工作,有些人会成为性奴隶。

但他们活着,普拉巴克说,那些男孩和女孩。他们是幸运儿。每有一个小孩经过这里的人口市场转卖到他地,就代表另有至少一百名小孩,受着难以言说的饥饿而死亡。

这里虽然有很多黑暗,但光明与黑暗并存;虽有贫穷、残酷和死亡,但乐天知命的普通百姓让我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人间的温暖。

印度人的文化教会我去感知幸福,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爱。我成了第一个住进贫民窟的白人,我从一个罪犯成为受人爱戴的英雄。

我花了很长的岁月,走过大半个世界,才学会什么是爱与命运。可以不夸张的说,我的这双眼睛已经看透了世相万物,看破了人心。

当我回顾我的一生,我意识到我这段传奇的经历必须被记录下来,我在人生最不堪回首的岁月来到了印度,学会了在人生低谷的处境里,如何去遵从内心的抉择。

我花了五年时间把我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名字就叫《项塔兰》。它在印度语里代表着“天赐和平的人”。

每当我回想起得到这个名字的夜晚,都能想到那位老妇人赐予我的我心灵救赎。

如果说幸福快乐的指标是美食、大笑、高歌与善良,那么,在这些生活质量上,所有人都要对印度人大叹不如。

承载了所有印度人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恒河水,在十年里不断涤荡我的心灵,成就了我这场流动的生命旅程。

推荐阅读

《项塔兰》

喜爱阅读的人,

一辈子都在寻找《项塔兰》

这样伟大的小说!

一个文艺大盗的十年流亡,

成就一部传奇经典,

人生低谷时必读的涤荡心灵之书!

书名:《项塔兰》《项塔兰2》《项塔兰3》

作者:[澳大利亚]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

译者:*中宪

出品方:大鱼读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标题:《印度十年,一场流动的生命旅程》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十年,一场流动的生命旅程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