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
一部用镜头传达嗅觉的电影
为什么是嗅觉?
镜头难以展现,至美难以分辨,现代人对于嗅觉的感官也逐渐麻木
那为什么是嗅觉
影片的开头,主人公格雷诺耶被押上了刑架,被万千民众声讨,即将为我们展现的,是这个天才兼凶手的一生。
最初为我们展现的味觉是恶臭。
18世纪的巴黎,臭气熏天的鱼市,细碎的镜头透过荧幕真正传递着脏臭的味道,湿漉漉的老鼠、烂泥里蠕动的蛆虫、充满腐臭的死鱼内脏。《香水》果然并非一香到底的故事,而是以香臭极其不堪的对比,展现着嗅觉的跨度之大。本是卖鱼妇人的弃儿,却被旁观路人救下。
来到孤儿院的格雷诺耶,仍然生活在底层阶级和充满原始气息的环境当中,但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灵敏到神乎的嗅觉天赋,格雷诺耶的悲厄命运似乎正在慢慢显现。
长大后的格雷诺耶在一次进城时第一次嗅到香水的味道。但更吸引他的是一位卖梅子的红发少女的气味。此处的摄影手法屡被称道--若即若离的镜头,仿佛少女的气味正在忽近忽远的吸引着主人公和观众。格雷诺耶痴痴地跟了上去,有如变态一般在少女身后贪婪地嗅着,而接下来事件的走向也让人意外--为了不让少女尖叫,他亲手窒息了少女的生命。
这是他唯一爱上过且久久难忘的少女,让他大开杀戒的少女,香味或红发可以被代替,但格雷诺耶唯一的爱与被爱却亲手葬送在了他自己的手中。
在从皮革厂解救他的香水点老板的指点下,格雷诺耶学会了储存香气。他在巴黎和格沃斯开始了对少女的屠杀,目的在收集十三种少女的气味制成传说中的香水。在全城的恐慌之下,
他却开始了对于自己的至美的追寻。
而途中有一隐喻。嗅觉天赋异禀的格雷诺耶在深山之中却发现自己身上毫无味道。自我价值的丧失更加剧了他制作香水的意愿,仿佛人们都在追寻自己身上最缺少的东西。
妓女,侍女,妇人,一个个惨遭杀手。最后一味香水,他看中了一个与初见相似的红发姑娘,这次是一位贵族,纵使格里诺耶最后被抓,绝世的香水已经配成。
在审判台上,格雷诺耶掏出他绝世的香水,整个广场的人开始膜拜他,并陷入了群体的乱欲之中。唯独他衣冠楚楚,迷惑了民众,离开了人群。有如此香水却仍不能使他幸福,因为再如何绝世的香水也带不回那个他爱的少女和她身上的气味。
不禁自问,在离开了爱之后,极致的享乐是善是恶。抑或说,罪人到底是是台上失去了挚爱而尝试追寻极乐而犯下罪孽的格雷诺耶,还是台下本呼唤着石刑却因一瓶香水而赤裸暴露原始欲望的众人。
这瓶香水隐含了人们的欲望,现实中也由调香师ChristopherLaudamiel与ChristopheHornetz,根据电影中的嗅觉描述,配制了15瓶香水组合“LeParfum”,其中14瓶味道用来表达爱情、贞操、生命、热忱、财富、情欲…
最后的格雷诺耶,在完成了仅存的意义之后,回到了出生的恶臭之地,将香水洒满全身,被人们所吞食。这是影片中香与臭的极致对比,展现在格雷诺耶身上,是他难以逃脱与掩盖的宿命。
回到本文开始时的问题,纵使人们难以同感,难以用镜头展现,为什么,还是嗅觉。
不同于其他感官,嗅觉是与呼吸同存在的感官,无法隐瞒,无法回避。不同于视觉与触觉这样一种主动而难免带有滤镜的行为,嗅觉的一切都撒不了谎,它带你去领略人间的黑暗与不堪面,他能将美光洁的面具撕下,从而你明白自己真正的所爱是什么,是谁。
人们能因这样的真实暴露他们最原始的欲望。因而原始的欲望便以嗅觉的形式展现出来,一览无余。
看完香水,希望你能对嗅觉可及的世界更加敏感。
电影的最后所有的人因为他的香水陷入疯狂泛滥的爱,唯独他自己,清醒地意识到少女的逝去,而他自己本来是那么地渴望爱。
他不懂爱,情有可原。但他以为的挽留,残忍而可悲。
——紗月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