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给外地人介绍兰州宝贝的时候,总少不了说到兰州百合。快过年了,我周围的一些朋友会给远在山东、上海、河北等地的亲朋好友快递百合,不仅仅是好吃,更是寓意着祝福。
说到兰州百合,又会把西果园的百合放在第一位,而西果园的袁家湾村作为中国百合第一村,享誉国内外。
袁家湾有一位带领村民们把百合产业名声越做越大的村支书——兰州市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作旺。
近日,本人两次来到袁家湾村,在高作旺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村里的百合种植、百合加工企业、百合博物馆以及文旅项目,在走走看看间,对这里的百合发展历史、这里人们艰苦奋斗努力脱贫致富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山坳坳里九载轮回的地标产品——兰州百合
年初的一天,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李鑫跟我说,你应该去袁家湾看看,那里的高作旺书记你应该访问一下,他是兰州百合栽培技术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著名的“百合书记”,这个人了不起。而且,李鑫立即就给高书记打了电话,约好了见面。
西果园镇袁家湾村坐落在兰临公路东面的山沟里,以前都是坐车路过时居高临下地看一眼,知道这里是袁家湾,但是一直没有去过。
3月13日一大早,跟高书记电话联通后,约定10点钟在村口的蛟龙寺见面。这是从城里去村里的45路公交车的终点站,也就是到了袁家湾。袁家湾,离市区有15公里左右的路程。
去往西果园袁家湾,要经过兰州汽车南站北面三角线分道的地方,这里有个拱形大门,上面写着醒目的几个大字:中国百合之都。由此,你就知道这里就进入了去西果园百合之乡的公路了。
摄影张俐
沿着公路一直往南走,慢慢地从海拔一千五六百米往上走,海拔越来越高。公交车窗外建筑物上的“百合销售”、“百合加工”等字眼不断闪过,也就预示着离百合村袁家湾越来越近了。
按照坐车的时间,应该提前到村里的,自己还想着能够早点在蛟龙寺等高书记的到来,没有想到公交车在半道上抛锚了,司机花了半个小时修车,等我到了蛟龙寺的时候,高书记已经早早站在那里等我了。
村头有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大大的几个字:中国·兰州百合之乡*河之城,全国百合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自己终于来到了久闻大名的百合村了。
摄影张俐
袁家湾全景图
高书记看起来很敦实,见面后没有多说什么,就带着我往沟里走。
这里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坳,海拔在米左右。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村里的一栋栋房子。村口有一个不大的广场,叫百合广场,修建了一座“百合文化长廊”,这里也是村民们活动的地方。长廊门上的两句对联道出了百合的“身世”:一朝出土身如玉花开九载为轮回。这个对联把百合的容颜、品性、生长时长等都包含于一体,看了不由地赞叹:好对联!
这个广场的正对面有个大门,上面几个大字很有分量:袁家湾天下百合第一村。看了是不是觉得有点霸气?
百合文化长廊摄影张俐
百合广场摄影张俐
袁家湾村大门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但毕竟是早春时节,西北的山坳里还没有完全暖起来,环顾四周的山坡上,地表还是冬春枯*的颜色。
我们从大门走进去,这是一条砖路,慢慢往山坡上走去。高书记一边走一边说起了袁家湾种植百合的历史。
“我们这个村种百合有多年的历史了,我太爷年轻时就开始种百合,挖出来后用骡子驮到城里去卖。”
“过去,这里的百合是给朝廷进贡的贡品,后来成了达官贵人家桌上的食品。过去,兰州马家坡子有个收购百合的商人,村民们把百合送到那里出售。很早以前,百合的市场价是跟着肉价走的,一般老百姓是吃不起的。”
“要仔细说来,据说百合是年前*峪沟的人从陕西长武、彬县引种过来的,后来传到我们袁家湾村。”
“大集体时期,土地都收到了村集体。为了发展经济生产,扶持特色产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兰州市委书记王耀华专门调研,让我们这里大力推行百合种植,让村民们专心种百合,统购统销。因为我们这里的地理位置、海拔、气候、日照等条件十分适合百合的种植。那段时间,种植百合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这也就奠定了今天我们百合村的基础。”
我们边说边走边看,看见远处半山坡上有人在地里劳动。高书记说:他是我们的老书记张宗忠,已经77岁了,今天正在自家地里挖百合种球。
我们来到张宗忠老书记的地里,老人黝黑的脸庞,加上沾满泥土的双手,怎么也看不出以前是村支书,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他这块地大约有5亩左右,种了两亩百合,一个人干了十几天了,快干完了。张宗忠说,孩子们都进城了,地里的活只能自己干了。
高书记和张书记,两位书记拿着百合的实物在田间地头给我上起了“百合课”,解释“百合文化长廊”上那副对联中的“花开九载为轮回”。这才知道,我们过去一直说的百合长到三、四年挖出来就可以吃了,误认为百合的生长时间就是三到四年,没有想到百合从子种、种球种下去到我们吃到百合需要九年的时间:三年自然生长,三年种球,三年成品。也就是说:在挖成品的百合时会看到一串串跟随百合自然生长了三年至手指头蛋那么大的百合子种,这个小小的百合种子埋到地里长三年后成为大枣大小的种球,种球再种到地里,三年后才能成为百合成品。所以才叫“花开九载为轮回”。
图为高作旺与张宗忠两位书记在说百合子种。摄影张俐
图为高作旺书记讲述百合种球的生长过程。摄影张俐
图为高作旺与张宗忠。摄影张俐
图为高作旺书记在说百合生长问题。摄影张俐
百合一年挖两次,一次是在立冬之前,这时的百合经过了夏季和秋季的生长,糖分较好;一次是春季,挖出百合时就会带出串串百合种子,接着就是育种,等待三年、六年后的再次收获。因为生长需要两次移栽,费工、费地,九年成熟,所以这里的百合糖分很足。
这天,袁家湾的山坡上干活的农户并不太多,山坳里显得比较宁静。
从张书记家的地里出来,高书记又带着我到了另一个山坡上,有一家农户夫妻两人正在往地里种百合的三年子种。见到我们来,女主人继续忙着种百合子种,男主人过来和我们聊了起来。
我问:“你们种百合,九年才出品,费的功夫一定不少吧?”他回答道:“我们这里是靠天吃饭,百合不用浇水,就是挖百合、种百合,还有施肥、除草,很辛苦。”
他家的地被挖成了一条条的浅沟,百合子种往土里埋的时候,间隔还是比较小的。高书记说,三年后挖出来作为种球再栽种的时候,间隔就会大一些,然后才能长成百合成品。
村民在种百合子种。摄影张俐
村民在种百合子种。摄影张俐
寒冬渐渐过去了,一个冬天冻得结结实实的百合地,随着春天的到来,泥土慢慢化冻变得松软,所以农民们开始下地劳作了。
从这户农家地里出来,高书记又带着我往另一个山头上走去,他一脚高一脚低地在我的前面走,鞋子已经看不出颜色了,全被*土覆盖了。
他一边走,一边跟我说:“上个世纪80年代土地下放,村民们大量种植百合,一晃40年过去了。这里的百合已经成了地标产品,后来邻村也开始种起了百合,百合才慢慢地到外面村里发展了起来。现在,七里河西果园、西固金沟乡,还有榆中都在种百合。”
这次来到的是一家姓田的百合地里,兄弟四人加上妻子们,一共八个人在一起干活,地上堆着好几袋子的百合种球。今天他们是挖百合种球,然后自家地里种一些,还有的种球就出售挣钱了。
地里有一个正在冒着热气的烧水壶,很特别的结构,很是实用。
这家人也是家里的年轻人进城打工去了,于是自家兄弟互相帮助,忙的时候,今天这家有活就一起干,明天那家有活,大家也一起去干。
挖百合种球
挖百合种球
劳动现场
图为高作旺与农民们在休息时聊天
百合种球以上五图摄影张俐
带着大家做大做强百合生意的“百合书记”——高作旺
“我们这里没有贫困户!”高书记语气坚定地说着,“我们都是自己干出来的!”看得出,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很硬气。
高书记带着我一边走一边看,最后来到了百合博物馆。
这里,是袁家湾这个百合第一村荣誉展览地、百合种植的科普地、百合产品的陈列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袁家湾人引以为豪的百合产业,以及多年来取得的业绩。
高书记在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讲解员”,他将墙上、沙盘上、产品陈列柜上展示的百合宣传内容、获得的荣誉牌、各类产品一一介绍。
最令人感慨的是那个从墙上到展台上放得满满的奖牌的地方,令人震撼。每一块荣誉奖牌,都有一个故事!
高书记介绍那些奖牌的时候情绪很好,他指着一块又一块的奖牌,说着哪块奖牌含金量最高,哪块奖牌分量很重。
高书记介绍村里这些年获得的荣誉
说到袁家湾村这些年的奋斗史,以及自己18年来作为村支书所走过的路,高作旺的语调一下子高昂了起来。从我见到高书记开始,他一直是不温不火地说着,现在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过去的那些岁月所有的经历,好像一下子都浮现到了他的眼前。
“我们袁家湾有四个村小组:袁家湾两个组,还有白杨湾子村和白草洼村,户人家,百分百的农户都是种植百合的,靠着百合,我们走在了今天。”
“恢复高考的时候没有想到考大学走出去吗?”我问道。
“高中毕业时参加了高考,可是差了一点分数,家里穷,不允许我复读,就只好回来当了农民。”高书记说到这里,其实还是对没有上大学读书有着一丝丝的遗憾。
但是,这个憨直的人进城做生意去了,做的就是把村里的百合往外地销售,年就开始做百合的加工销售,十多年下来,他已经是当地非常有名的致富能人了。
市场一直不错的兰州百合,在年、年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困境。在年到年百合的价格在每斤8-10元,这个过去跟肉一个价钱的百合竟然贱到几毛钱一斤,品质上等的百合能7毛钱一斤卖出去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价钱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的8-10元比现在的20元还值钱呢。
这种反差实在太大了,很多人没有了信心,不愿再种百合了。一些人把退休金都拿出来投到百合生产中,这下受到的打击有点撑不住了。
就在百合市场低迷、人心不稳的时候,这个有头脑、懂市场、年已经在外销售做得红红火火的高作旺被镇领导叫了回来,任命为村支书,希望他能带着大家一起干,一起致富。对此,他说:“我是共产*员,当时是临危受命。”
干上了村支书,才知道不是那么好干的。但是又没有退路,就只能往前走。他整顿村委会班子,带着优质百合走南闯北去推销,与国内外食品销售商洽谈,还请了农业技术专家来给大家上课。
村委会开会,讨论百合种植问题
在澳大利亚展会上对接百合销售
高作旺参加兰州市百合协会与广州市场对接百合销售
他给村里的农民们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告诉他们百合市场的价格有涨有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就一定有回暖的日子。
有了机会迅速抓住。年兰临公路建设征地,袁家湾就在兰临公里边上被征走了几百亩地,征地获得的补偿款使得村里有了点钱。于是,村里成立了公司,建设了冷库,减少鲜百合存放的压力,接着做百合干等加工产品,到了年、年终于迎来了百合价格的回升,加上开通了网络销售等多种渠道经营手段,使得村民们种植百合的信心又恢复了起来。
在百合博物馆里,他指着墙上的一张宣传图说:“我们这里的百合是国内三个百合品种里糖分最高的,品质也最好。”
高书记说,年我们村获得了“兰州百合正宗原产地”的授牌,年成为了兰州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府给了万补助金,年终验收获得全市第一名,从此更名为‘天下百合第一村’,年获得了市级小康示范村称号,年获得省级美丽乡村称号,年获得省级旅游示范村称号。乡村振兴,我们这里早就实现了。
上面两图为由中国农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与兰州市人民*府共同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优势生态区域评选暨“中国百合之都”授牌新闻发布会上,高作旺接受荣誉证书
参加百度公益精准扶贫活动
“大家都往前奔,不指望*府救助,发展要靠自己。我们起步早,所以没有困难户,而且邻里和睦,很少有矛盾。”现在村上每户年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人均收入达到1.7-1.8万元,很多人家在城里买了房子,家里也买了小汽车。
“‘天下百合第一村’这块牌子不能倒啊!它是我们这里的农民们祖祖辈辈打拼出来的。”说着这句话的时候,可以听得出这位农民村支书对这块土地的热爱。
这个百合博物馆就建在高作旺担任董事长的甜甜百合公司冷库的楼上。公司的墙外有个硕大的广告牌“甜甜百合”,这个招牌甜蜜又带着浓浓的泥土味道。
公司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技术依托,采用先进的隧道循环式百合脱水干燥系统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色泽自然、口感纯正、绿色无污染等特点,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上面两图为准备进入冷库的鲜百合摄影张俐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百合加工和销售公司三十多家,村民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现在,这里的企业加工鲜百合真空包装一年四季缺人手,如果愿意去干的人,只要勤快,整理一公斤鲜百合2.2元,一天挣一百多元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从上午十点多,一直在田间地头行走、跟村民们聊天,还有参观百合博物馆,突然发现已经中午两点多了,将近四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高书记外表看起来不是那种十分精明的人,但是特别朴实,就跟这百合一样,透着一股外憨内秀的气质。网上有一个兰州的网民写道,他就像袁家湾村附近的大山一样憨厚、实在,吃苦耐劳,带领大家奔向致富路。
年,高作旺陪同领导视察百合产业
给外地来学习百合种植的人们传授经验
给百合农民传授种植经验
年,高作旺被评为第五届兰州市百合文化旅游节“百合王”大赛百合王
年被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评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要告别了,高书记突然说起了春节前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条视频“甘肃村支书自制农货盲合”的事情,一直陪着我们参观的高书记的爱人这时拿出手机给我播放那条视频。哇哦,高书记当了一回演员,他穿着*大衣,戴着一顶帽子,在叫卖兰州百合,活脱脱似在电视上表演小品的演员。在视频里,高书记说:“我要让人们知道,我们不仅卖农货,也要让农货上档次。我想把我们的百合卖到全国全世界去。”
上面三图截屏于“甘肃村支书自制农货盲合”视频
看着视频里高书记竖着大拇指说着那句土土的、底气十足的兰州话“我们的百合希嘛格攒劲的”,我们三人都会心地大笑了起来。
这个视频宣传效果出奇地好,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都纷纷转载,播放量达到了0多万呢。网上有人留言说,这个村以前都是大荒山,几代人硬是面朝*土把荒山变成了百合山,活脱脱的现实版的“山海情”哪!
其实,制作这条视频的时候,已经是当了18年村支书的高作旺主动卸任之后的事情,但是他依旧竭尽力量担任起“百合的宣传大使”,进行百合文化的推广,把袁家湾的百合继续推向国内外。
他作为一个袁家湾百合宣传者,无论是游客,还是小学生的课外教育,都不放弃任何一个宣传的机会。
给游客介绍百合文化
给参加“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的彭家湾小学生们授课
转变产业结构的文旅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业
我们从“袁家湾天下百合第一村”的大门往里面走,是一条长长的沟,从沟里走进去的时候,可以看到山坡上大大的三个字“百合谷”,穿过“百合谷”的大门往里面走,这就来到了村里发展的百合花观赏、避暑休闲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基地了。
百合谷大门摄影张俐
眼下是初春寒凉时节,山坡依旧是寒冬的色彩。但是在百合谷西面的山坡下,有着一个一个的牌子,上面写着香水百合、灯笼百合等十多个百合花的名称,听起来都非常美丽。
走到沟底时就能看到一些休闲设施,有一排排的小木屋,有儿童游乐设施,还有一家火锅店,人们可以与亲朋好友们一起来到这里休闲避暑。虽然这个季节没有人来这里,也没有营业,但是能想象到美丽的夏季,山绿花红时节,这里一定是个热闹的地方。
高书记说,这是村里专门为乡村旅游产业种植的观赏百合,到开花的季节非常漂亮,到了六、七月的百合花观赏节你再来看看吧,好好拍些照片回去。
他说,我国是百合大国,但不是百合强国。这些观赏百合都是从荷兰引进的。国外给百合赋予了很美好的含义,分别象征着幸福、高贵、纯洁,寓意着百年好合。
种了一百多年百合的袁家湾,为何要搞乡村文旅项目?一是仅仅靠种植百合,农民的收入已经改善不大了;二是就着当地的百合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年起,高作旺牵头村支部、村委会多次召开全村会议,动员大家搞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百合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借助旅游带动百合产业的发展,一举两得。
百合谷旅游休闲设施的建设,建造休闲木屋,村上投资了万元,村民们出资万元。年正式开始了乡村旅游的宣传。
袁家湾的夏季是美丽的,四周的山坡上绿色覆盖,各色观赏百合花盛开,山谷变得缤纷多彩,加上这里的气温比市区要凉快,是个避暑的好地方。而且,这里离市区只有15公里,交通方便,45路公交车直达村口,更不用说自驾游了,当年就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去休闲度假。
美丽的百合花
美丽的百合花
满山坡的百合花
目前,这里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就等花开时节,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了。
4月5日,我与高书记和他的爱人一起再次来到百合谷,市区下了几天雨,气温有点下降,这里海拔比较高,已经是白雪覆盖山谷,洁白的雪足足有半尺厚。周边的山坡上白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里与相距几里之外的西果园镇已经树绿花红的春色相比,俨然是处在两个季节。高书记说:“我们这里的气温要比市区低起码四、五度。”在这样的海拔、这样的气温和土壤条件下,只有百合这种耐寒的作物才能坚守下来。
百合谷雪景中的小木屋摄影张俐
百合谷雪景中的小木屋摄影张俐
鲜食百合招牌摄影张俐
4月5日雪后通往百合谷的路摄影张俐
从年当上村*支部书记到年主动卸任,18年的村支书,高作旺带领村民们不断奋斗,走上了合作共赢的致富路,他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百合书记”。
一位了解他的人,也是搞非遗项目的杨先生跟我说:“高作旺不容易啊,他是一个农民书记,又在大山沟里,带领大家致富,要比我们这些文化非遗传承人付出的更多。”
高作旺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
在第二届百合采挖节上接受媒体采访
高书记接受采访
高作旺两次获得兰州市“乡村致富之星”
我跟高书记的爱人说,他卸任了就可以好好歇歇了吧?她说,不可能,他的甜甜百合有限公司还得好好经营,从种植、深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他当上书记的时候40来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们都还在上学,地里的活还要干,他实在顾不上家里的事情,他把最好的时间给了村里的发展,以后应该把家里的事情好好顾一下了吧。这个时候高书记接了一句话“忠孝不能两全,顾了一头肯定就顾不了另一头了。”
我说,这18年的书记当下来不容易吧,不过能当上18年的书记,说明他的威信不低。高书记的爱人笑了起来,轻轻地应答道:“是吧。”
说明:本文所发图片,除了署名图片外,其余图片均由被访者高作旺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