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表论坛

首页 » 美观度 » 灌水 » 静秋形象随笔jjw0esjv
TUhjnbcbe - 2020/6/27 13:07: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静秋形象随笔


《山楂树之恋》是写一个地主的女儿静秋与司令儿子老三的爱情故事。1974年,正在读高中的静秋被选为教材编写组成员随组去西坪村采访写村史编教材,被派在村长家食宿,在那里遇到正在勘探队工作的某*区司令的儿子老三,他被派在村长家吃饭。两人由此产生一段恋情。静秋采编结束后回家,两人分开,老三继续追求,静秋由躲避到接受,由怀疑到相信,再到怀疑,再相信。直到静秋母亲同意,却不料老三患了白血病去世。期间历时两年。读后很有感触,恰逢我们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就更有一种亲切与理解。一、


    静秋人物形象随笔之一――凄美的悲剧情节故事很凄美。一个地主家庭出身,*治地位低,个人文化、道德修养高的美女,与一个英俊多才多能的高干子弟相遇产生的爱情故事,多少会带有“郎财(权位)女貌”的古典美模式。小说中提到的《简爱》、《苔丝》都有这种爱情结构。许多电影如印度的、日本的都在这种模式下演绎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门不当户不对的情况下,尤其是文革的背景下,总会给人以*治因素活活拆散恋情为悲剧结局的担忧。但小说的发展是无关乎文革背景的悲剧。文中显然没有父亲拆散的伏笔,因为从老三如此独立的分析与能力上,读者担心的是老三自己背叛,静秋受骗。故事反复表达静秋怀疑与老三无微不至的爱心上。静秋有了工作,已经开始教书,家境日渐摆脱困窘。在生活充满了希望的时候,用中国传统的完美表达方式,就是即将圆满时,老三消失了。这个消失又有一种背叛的嫌疑,也让人担忧是*治背景出问题,却不道结果是老三病逝。忠贞的爱情故事结束。老三到最后节制自己的欲望,让静秋保持自己的贞操,并认为这样会带给静秋幸福的婚姻。而静秋也由于自己的纯洁、无知,误认为男女只要睡在一起,就是献身了,就是把自己的贞洁献给将逝去的爱人。由此产生崇高,不得不让人感叹。诚如鲁迅说的:“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二、静秋人物形象随笔之二――崇高的美学选择来自于独立人格静秋是追求独立的。崇高是这样一种东西:为着真善美而放弃享受。选择艰难的道路而没有后悔。可以假设:凭着当司令的父亲而一下子给静秋搞个工作,凭着静秋的美貌而一下子把老三“搞”到手(难说),两人都有依赖的条件。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放弃人的高尚精神,用丑恶的手段、“价值”给人以生存发展,放弃磨难的历程,改之以简单的圆满。这样一来,人生道路就变成了一连串的欲望满足过程,而不是精神探索过程。崇高就失去了。显然他们是不愿意过依赖性的生活。他们希望独立,凭自己的力量追求。用自己的追求证明自己的价值。从物质层面上,司令的儿子老三是不用发愁的。而精神层面上,他思考得更广,更深入,也会更痛苦的。老三选择野外探矿,是实践自己的人生吧。按照他的选择,应当是一种社会担当而不仅是成立一个小家庭为目标。如果作者在此把思路进一步展开,那么,老三的形象就更加丰满。而在一个独立精神框架基本构成之后,来一个病逝,就更有悲剧色彩,其悲剧色彩也便有更广的时代意义。静秋面对自身艰难的环境,她也没有想到凭司令什么关系后门。她是凭自己的能力,选择坚强面对。静秋是一个多面手,具有十分踏实的生存能力。我们把静秋才艺能力作排列:会拉手风琴、懂音乐、写作好、会书法美术(编黑板报)、织毛衣、纳鞋、游泳、乒乓球(后学的)、挑沙担、抛砖等等。她是个美与能力的集大成者。这么个优秀的少女,被一顶地主女儿的帽子压得透不过气来。而面对整个艰难环境,作为人物形象最感动人的正是她尽最大限度的独立,独立追求自身的价值与美好的生活。挑沙、抛砖,认真教书,不吭一声,不屈不挠。静秋是在挑起家庭重担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完善自己的人物形象的,是在知识的朦胧启发之中,是在性意识成熟过程中完成自己的爱情历程的。而她对老三的爱,也是在辛苦生活中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寄托。如果把老三对静秋的爱,也是老三在社会探索(将门虎子)、*治迷茫、人生徘徊前的一种精神寄托,就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他们的爱情也因此而走向崇高。三、静秋人物形象随笔之三――痛苦来自于压抑恐惧的环境独立人格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品格。但他们的思想,似乎停留于经济生活这一点上,尤其是静秋。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互相依靠,相互支持组成的。表面上与独立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独立的延续。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与《伤逝》中就对妇女解放就经济地位作了探索。在此,由于突然而来的病逝而终止情节,就不作这个讨论。文化大革命是限制独立精神的。文革是以剥夺人的几乎全部独立性为代价的。财产是限制私有的。精神上是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来代替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化灌输、思想洗脑。宗教也被批判了,却运用了宗教的感恩,感谢“大救星”;批判了封建帝王,却高喊“万岁”。


    “万岁”是不用怀疑的,理论是深奥的,主义也是不用探究而用来信仰(实为迷信)的,异性是神秘的,一切都构成压抑、恐惧的氛围。建立新人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愿望。社会主义将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而出现。这是老马说的。与人的本性作斗争。“要斗私批修。”这是老毛说的。文革反封建传统,它又依靠传统的对两性的片面看法来禁锢爱情。形而上学盛行的年代,提倡晚婚(到24岁结婚,说是提倡,其实对“工作同志”来说是必须晚婚),通奸犯法,等于把青春期人的原欲否定了,性权利剥夺了,更谈不上性教育。爱情、性、爱都成了禁区。超越情海,越过本性,才能生存。就是说,只有你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而奋斗这一种选择,才能在心里产生安全感。毕竟,求安全生存是人的本能。为了这种安全感,人们不得不以忠诚、善良、软弱或者暴力、口号来表达自己革命性的一面,求得自己的生存。因此,什么都要通过革命化的程序来释放,爱情这种私密的、个人的东西,也得通过革命化的语气表达出来。而那个时候要抓住革命的爱情典范:毛泽东与杨开慧、马克思与燕妮,举这些爱情例子的恋爱信被人抓住也不会挨批评的。这是静秋老三爱情最具时代特色之处。四、静秋人物形象随笔之四――爱情在恐惧中进行静秋只能在恐惧中完成爱情过程。在全部隐私都要归公的年代里,爱情是在恐惧中进行的,尤其是对女性。静秋把自己对性的认识建立在怕字上,在性启蒙的道路上有三怕:怕长林妈(周围人)知道,怕自己母亲知道,怕生孩子(指接吻拥抱会导致怀孕)。听话的孩子最痛苦。一个听话的静秋,就成了“装在套子里的女孩”。静秋是处于三重品德层次的交织下展现自己的性格丰富性的。一是传统的品行,传统女性美,劳动、善良、细心等,尤其落后的是贞洁观(属性意识,却被归入道德内容),二是革命意识、社会意识,反对自己心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属性意识,却被归入阶级内容),三是小说爱情启蒙如《简爱》、《苔丝》等带给人的浪漫想象。三者不断地在静秋的人格结构中,在那个套子里矛盾在存在着,不断地交替着,加上一般性教育固有的羞耻感。因此,对老三的脸型描述中,都要与突出浓眉大眼的英雄形象对比。就是静秋自己的曲线美,也被她自己列入资产阶级的丑。“不爱红妆爱武装”的*装制服美大约占据了文革时女性审美的主体。而静秋的性格之中又有敏感、有些多疑。(她简直是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合体。)她具备了知识分子与农民(工人)的双重胚胎,小资情调与无产阶级思想统一于、也矛盾于她的人格结构当中。这是她能够真正爱上老三的基础。这使她不同于其他言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因为处于文革背景,打上文革的烙印,使她的形象具有时代的意义。之所以获取广泛的认可,除了浪漫的崇高的纯情获取关注外,是因为她的心态,代表了许多中老年人当年文革时处于爱的朦胧期的感受。换句话说,艾米的小说把积聚于中老年心中多年的爱意模式重现出来了,把当年那种爱情禁锢之下的青年无法说出的东西终于说了出来。一个美女得意于自己的美,往往得不到别人的欣赏。而一个美女无意于自己的美,往往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静秋几乎忽略了、不知道自己的美,又强化自己地主后代的自卑心理。只有这样,她才能安全。这种完全消失了自我的弱者心理,更能够激起人们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其本质是封建的,是对女性先套上套子,捆上绳子,再进行解放,先给你落难,再给你发财,用这种心理落差来进行审美,会一下子导向感恩的怀抱。离独立人格就越来越远了。在这样的情感怪圈中,就会有皇恩浩荡了。因此,我们可以说,静秋在追求基本的物质独立上,是会成功的,但她也缺少精神独立的追求。她无法高扬人的个性。她是在恐惧之中。作者似乎在这一点上没有继续下去。随着小说情节的深入,静秋革命性、社会性的成分越来越少,这与原先铺下的关于静秋的智慧基调是不一致的。而许多作品如杨沫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潜伏》中的晚秋,都是随着眼界逐渐扩大,革命性、社会性的成分越来越多。是把自己“融入”“革命大家庭”中。这一任务,落在了老三头上。这个“将门虎子”,有义务完成自己的个性独立,他也正在走着这条路。他有高干公子之位,而无少爷太子之尊。他用自己的全部追求着美好的静秋,尽管最后是老三病逝。而静秋,也在爱情的道路上消除了爱情恐惧:感恩、忠诚与献身已经超越恐惧。然而,当他们用保护对方贞洁与奉献自己贞洁来表达互相感恩时,说明他们骨子里还是最传统的力量占了上风。三种语言,最终战胜的,还是传统加革命的语言。老三也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高尚姿态,或许是出于自己的心灵,或许是出于对现实幸福的屈从。估计是后者吧。而用静秋对性的无知来反映她的纯洁,既是作者的手法,也是当时的现实?真让人哭笑不得。作者也是持赞美的态度表现着。在小说中常出现“怎样用自己报答长林”等心理。为什么不展现老三对现实的理解,对社会的透析,对性与人生的体会?他应当给静秋一个安排,物质上的、思想精神上的,起码是一个指导,或者再来一些故事。性启蒙如果不以社会人生启蒙为背景,不以精神个性启蒙为基础(或者说性的压抑其实就是精神的压抑),那么,老三在医院借护士房间与静秋同睡一晚的意义何在?这也不符合原先对老三知识结构的设计。这是本人对原著处理情节的遗憾。作品便也走回纯情的轨道。五、静秋人物形象随笔之五――张导演会怎么处理传统感人的爱情故事很多。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反抗的是包办婚姻。白蛇与许仙,表达的是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牛郞与织女》,是织女冲破等级制度,向往人间烟火。表达文革、反右等时期压抑的作品其实也不少了。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老*的《血色*昏》,都从压抑中找到了人性的突破口。现在,张艺谋导演把静秋形象搬上银幕,会是怎样的角度?从《红高粱》中可以看出,张导演善于表达原欲,高扬真爱;从《英雄》、《满城尽带*金甲》中可以看出张导演善于表达英雄主义。在《英雄》中张导演找到了英雄吕不韦之子,而孟姜女哭倒长城怒向暴君秦始皇。不知道张导演借静秋表达什么。原欲表达与英雄主义表达结合,是属于皇权意识的一种美学意象。老板形象与小秘美女的结合,是暴发户的表达方式。英雄救世美女答谢,乳房裸露大腿抒情,那不是个性张扬,那是强势群体在纵欲。一面是高喊“大救星”、“万岁”,而另一面却是弱势群体的哭泣,弱女子的呻吟。高干子弟“选美”、“选妃”,下层青年要晚婚禁欲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谈性色变”。(不然,老三的知识从何而来?)如果是静秋对老三的依赖,老三成为静秋的“救星”,那是走向了反面。这种表达不是作为对人性的底层的同情,和对真正崇高的爱情追求。那是一种精神讽刺,也是违背原著意愿的。如果拿当时静秋性的压抑、迷茫作为看点,性认识的心理过程作为票座率,那么,与妇女被欺负作为“吸引力”有何两样?与某些人以取笑残疾人吸引观众眼球而叫座有何不同?那是违背人性的。(据说编剧顾小白说接吻镜头只有一次了,将“性”压缩到最低限度。)我们的文化导向,什么时候才能推崇独立人格?什么时候才能像文艺复兴时把人大写,把自由女神像高高举起?就是说,静秋在老三热恋之时,逝去之后,应当高扬起爱的大旗,扫荡爱的恐惧。对*治的恐惧、对性的爱情的恐惧、对饥饿的恐惧。我们是恐惧、压抑中长大的一代。一个开始工作了的姑娘连起码的怀孕知识都不知道。她究竟被谁剥夺了权利?用静秋对性的极端无知来反映静秋的纯洁,是不是一种时代的变态?是不是一种严格要求女性只认识一个男人而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三宫六院的变相男女不平等?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人都知道,这种无知之下的爱情不是绝恋,不是绝唱,那是一种精神残疾。千万别说在当时,这是特殊的个别的现象。也别说,这现象只存在于女性中。谢谢艾米、静秋表达出来,尽管有些跑调。张导演,不知道你拍的片子怎样。高扬个性,追求爱情吧,用独立的人格把恐惧远远甩在身后。我们拭目以待。结尾引用歌德的两段诗: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此中有惨痛飞进?


    歌德在《浮士德》结尾中写道:一切无常事物,无非譬喻一场,不如意事常八九,而今如愿以偿;奇幻难形笔诸,焕然竟成文章,永恒女性自如常,接引我们向上。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富*

1
查看完整版本: 静秋形象随笔jjw0esj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