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故居”被拆凸显文保的无奈
远处的马樱花树依稀看见,但被多次破坏拆毁的 梁林故居 已面目全非。 康宇 摄 梁林故居 内的起居室。照片由林洙女士提供。 康宇 翻拍 梁林故居 近日被 维修性拆除 了,曾经的清新小院、汇聚文学大家的 太太的客厅 已是一片狼藉。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这个位于北总布胡同的宅院里完成了几乎所有的古建调研报告,它的价值不是一个老房子能代表的。然而,这样的见证也最终没能留住。是什么摧毁了已被认定为文物的 梁林故居 ?文物保护背后多少无奈?谁来解决悲哀的现状?在林洙看来, 梁林故居 或难复建,但关注拆毁背后的权责问题,或许能避免悲剧的重复上演。没有标识的 不可移动文物 搜索 梁林故居 的地理位置,会得到如下信息:位于北总布胡同24号院,在路东一侧,与路西的前赵家楼胡同汇成一个丁字路口。西北角就是因五四运动闻名的火烧赵家楼遗址,现在的赵家楼宾馆。可是如果真的找来,发现很容易与它错过。院子外面已经找不到房子的门牌号,院子外墙上和蓝色的铁皮挡板上也没有任何一处 文物保护单位 的提示,标明这是一处文化名人故居,向附近经过的市民打听,得到的答复是 不知道这里有什么文物 ,可谓 养在深闺人未识 。因为院内的一片狼藉,墙上的红色大字 拆 ,以及把守大门的两名保安,才让人确定这就是舆论热议的 梁林故居 。躲过保安的阻挠进入院子,入眼的是一片残砖碎石。残破的木质门楼北面是一座三层小楼,不再是四合院式的建筑,这里便是 梁林故居 当初的庭院,再往北,就是当年起居室所在的北房了。靠近门楼的地方有一棵斜斜的树,据说叫合欢树,北京人称之为马樱花树。不知道夏天时分,是否还会像梁林居住在此的时候,花团锦簇,随风飘香。事实上, 梁林故居 并不是一夜之间拆掉的。有文字资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后期,紧挨着24号院的一片四合院被推平,建起了简易的战备房。上世纪80年代,附近开起了宾馆,几户宅院便相继被拆除,梁林租住过的24号院的土地也被开发商买下,在庭院位置上盖起了一座三层的现代样式小楼,被保留至今。也就是在这段时间, 梁林故居 古典清新的味道消失了,栽的树木越来越少,住进来的人却越来越多。也难怪,这里的住户会说, 梁林故居可以说从那时就不存在了 。2009年,因涉及商业项目,梁林故居的门楼及西厢房也被先后拆除。那一次的拆除定性模糊,但在文保人士的奔走呼吁下,拆迁被暂时叫停,只是暂时。现在,再一次被拆,还会不会只是 暂时叫停 ?人们不禁要问谁给了拆它的权力? 梁林故居 虽然没有标识,但确实是文物。 2011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也显示,北总布胡同 梁林故居 已经被列入新发现文物项目,也被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确定为 不可移动文物 。然而,近日多次向文物监护部门询问问责情况,均没有获得明确答复。曾是文人品茶交流的 太太的客厅 站在瓦砾堆上,看着不远处的三层小楼,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文化名人的聚会地,一个诗意女子的会客厅。冰心曾在短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里写道: 我们的太太自己以为,她的客人们也以为她是当时当地的一个 沙龙 的主人。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需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往的一切。 这里 便被解读为 梁林故居 的客厅,20世纪30年代北平有名的文化沙龙。还有一个 客厅 也曾风光如 太太的客厅 。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另一处故居 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梁思成夫妇在那里完成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客厅被当成创作室,吸引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你来我往。前日中午拜访了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她告诉: 现在的新林院8号已经变成一个大杂院,住了大概四五户人家,以前分给了老师,老师又租给了学生或者外来人员。 林洙在纸上用铅笔慢慢勾勒着故居曾经的布局,轻声讲述着今昔的变化。林洙没有去过北总布胡同的那个 梁林故居 ,但她说,梁思成和林徽因所有的古建调研报告都是在那里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居就有留存的价值。 相较于北总布胡同的故居,新林院的变化要小得多,不过透过多出来的搭建物也已经很难看出当年故居的风采。 新林院8号好像从没有过保护方案,也不难理解,毕竟清华里的文化名人故居太多了,保护不过来。 林洙说。名人故居保护的价值和无奈据2004年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北京已经确认的名人故居有88处,已经挂牌保护的国家级、市级、区级名人故居31处。而据林洙讲,北京旧城区里的名人故居远不止这些,有很多都保护不到位,有的甚至未被列入文物保护项目。像鲁迅故居、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得到妥善维护并对游客开放的则屈指可数。沦为大杂院甚至被拆掉是名人故居的普遍命运。梁林在北总布胡同的故居还是拿到了 不可移动文物 身份的,依然逃不掉被拆的悲剧。北京市文物局给出了 落架维修 的拆除理由,被林洙认为是 搪塞之词 。她反问: 如果真是维修性质的,设计图在哪儿了?具体的规划又是什么呢?开发商心里的盘算不过是等公众关注的热度过了再偷偷拆掉。 而故居是不可再生资源,拆掉了,就真的再也找不回来了。名人故居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关键在哪里?林洙觉得,是公众缺乏对故居价值的认识,以及立法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文保专家舒乙先生曾提出,用挂纪念牌的方式保护名人故居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这在外国也是常见的做法。林洙表示赞同, 首先挂个牌子,别人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最基本的。 梁思成的学生、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名人故居不是一个普通的宅子,那是文物。梁林故居不是说里面住过梁思成和林徽因才不能拆,而是因为他们曾在那里做出过不朽贡献。 在罗哲文看来,一个古建筑里面有很多不显眼的细节,有太多东西值得细细品味,而故居的保护要和它的历史结合起来。著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接受采访时也提到, 梁林故居 对于后人来说,是勾起历史记忆的场所,强拆它,如同一次对精神的虐杀。而更值得担忧的是, 梁林故居 的强拆并不是个案。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查询资料发现,去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其中,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而北京地区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已经高达969处。 一个城市是一点点形成的,文物古建是历史的见证物,不能肆意妄为地拆毁。 方振宁说,即便是拆迁,也应该合乎法律程序,而现在,谁也没有看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