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表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水书院国学课堂青海伟大的诗人世界伟 [复制链接]

1#
北京青春痘医院电话 http://m.39.net/disease/a_9229191.html
                            

年9月20日香水书院国学课堂

:昌耀诗歌的经验与修辞

:耿占春教授

:耿占春,文学批评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诗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主要著作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叙事虚构》《失去象征的世界》《沙上的卜辞》等。另有思想随笔和诗歌写作。现为大理大学文艺评论基地教授,河南大学教授。

课堂上耿教授对昌耀的一生

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孤独,几乎是古今中外一切杰出的诗人与艺术家共同面临的精神境遇,因为他们横空出世般的诗艺创造与精神探险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放眼望去,在这些杰出的诗人与艺术家身边,遍布着与其处于同一时代但观念与趣味无限滞后的平庸读者与观众,而其当世知音,往往变得像*金一般珍稀可贵,甚至遭遇到时人致命性的冷落、轻蔑、嘲讽与攻击。因此,他们只能在时代中忍受巨大的孤寂、失落与痛苦,直至时光本身最终慷慨地赐予他们以光荣的艺术荆冠。这就是他们无法逃避的深刻宿命。而与那些杰出诗人与艺术家的孤独相伴的,则往往是其现实生存与人生经历的苦难、困窘与命运多舛,它们不但构成了这些天赋非凡的诗人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命运的苦难状态与传奇性质,内化成他们诗艺创造中无比丰富、深邃与珍贵的经验库存与精神资源,更将他们卓尔不群的诗人艺术家形象以极具个性、难以复制的方式,生动有力的刻写在中外诗歌艺术史上。

在百年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昌耀(—)就是这样一位命定孤独的大诗人。昌耀的诗歌创作自其少年时代开始,至其生命终结,其波澜壮阔的创作生涯延贯了半个世纪。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功底深厚、品质优异超群的昌耀,在中国当代诗坛几乎一直处于颇反常态的“默默无闻”状态,因为昌耀诗歌独特的美学风貌、气象、质地、内涵、魅力与价值,少有人识,除了骆一禾、韩作荣、*、燎原、叶橹等极少数当代诗人、编辑家与诗评家对昌耀的诗表示高度的赞赏与价值认同之外,整个当代诗坛,对于昌耀的诗,基本上处于一种集体性的“失语”状态,因而,昌耀及昌耀的诗,在诗歌界及社会上便少为人知,这种情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略有改变。具体的表征是,在当代诗歌界,知道昌耀的人相比过去多了起来,昌耀也获得了以“著名诗人”身份出席外省诗歌活动的一些机会,甚至他还获得了一些级别不低的诗歌奖项(如《人民文学》杂志给他颁发的年度诗歌奖)。但直到昌耀本人去世,其诗歌上的知音严格说来其实也寥寥无几。本质上说,作为一个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诗人,昌耀依然是孤独的。因为,昌耀的诗歌文本基本上处于一种人为的“自闭状态”,与众人相隔膜,当代诗坛上少有敏识之士可以整体感知并把握昌耀诗歌文本的堂奥,可以无所阻碍、心意相通的进入到昌耀色彩斑斓、博大精深的诗歌世界。在我看来,昌耀本人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艰苦卓绝、执着坚定的诗艺与精神的双重创造,最终为自己建构起了一座诗歌的高原,它孤独而傲然的耸立在中国当代新诗辽远的地平线上。这座独属于昌耀的诗歌高原,其内涵极为丰富、博杂、厚重,犹如一座埋藏着金、银、铜、铁、锌等优质金属品的矿山,它展示出了在其他当代诗人的诗歌文本中较为罕见的精神的深度、思想的高度与经验的宽度。综观昌耀所有的诗歌文本,其思想精神体量是非常庞大的,择要而论,它内部混含着诗人的孤独意识、命运意识、高原情结、流浪情结、女性崇拜情结、英雄主义情结、共产主义乌托邦情结、历史信仰等异常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元素与相关主题。

昌耀(.6.27-.3.23),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 。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学校读书。年开始发表诗作。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

昌耀诗歌选读

高车

从地平线渐次隆起者

是青海的高车

从北斗星宫之侧悄然轧过者

是青海的高车

而从岁月间摇撼着远去者

仍还是青海的高车呀

高车的青海于我是威武的巨人

青海的高车于我是巨人的轶诗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5.31

紫金冠

我不能描摹出的一种完美是紫金冠。

我喜悦。如果有神启而我不假思索道出的

正是紫金冠。我行走在狼荒之地的第七天

仆卧津渡而首先看到的希望之星是紫金冠。

当热夜以漫长的痉挛触杀我九岁的生命力

我在昏热中向壁承饮到的那股沁凉是紫金冠。

当白昼透出花环,当不战而胜,与剑柄垂直

而婀娜相交的月桂投影正是不凋的紫金冠。

我不学而能的人性觉醒是紫金冠。

我无虑被人劫掠的秘藏只有紫金冠。

不可穷尽的高峻或冷寂唯有紫金冠。

.1.12

鹿的角枝

在雄鹿的颅骨,生有两株

被精血所滋养的小树。雾光里

这些挺拔的枝状体明丽而珍重,

遁越于危崖沼泽,与猎人相周旋。

若干个世纪以后,在我的书架,

在我新得的收藏品之上,才听到

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火枪。——

那样的夕阳倾照着那样呼唤的荒野。

从高岩,飞动的鹿角,猝然倒仆……

……是悲壮的。

.3.2

乡愁

他忧愁了。

他思念自己的峡谷。

那里,紧贴着断崖的裸岩,

他的牦牛悠闲地舔食

雪线下的青草。

而在草滩,

他的一只马驹正扬起四蹄,

澂开河湾的浅水

向着对岸的母畜奔去,

慌张而又娇嗔地咴咴……

那里的太阳是浓重的釉彩。

那里的空气被冰雪滤过,

混合着刺人感官的奶油、草叶

与酵母的芳香……

——我不就是那个

在街灯下思乡的牧人,

梦游与我共命运的土地?

年10月5日至6日

以下内容来源于《诗刊》年2月号上半月刊“读诗”栏目

鹰雪牧人

昌耀

鹰,鼓着铅色的风

从冰山的峰顶起飞,

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

在灰白的雾霭

飞鹰消失,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

横身探出马刀,

品尝了

初雪的滋味。

孤独是有温度的

敬文东

六十多年前,年轻而孤独的诗人昌耀,在初冬广漠孤寂的阿曲乎草原写下这首轻盈凝练却气势磅礴的短诗。此诗只有六十余字,如同精心打磨的刀剑,字字皆是锋刃。高寒缺氧的抒情雪域,无法容纳任何赘余的呼吸。每个词语都如铅坠一般内蕴着重量,掷地有声。在词语坠落又溅起的回声中,青海雪原之上开阔沉寂却又具有动感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诗的第一小节中,鹰从天而至,仿若冬天的化身,从冰山的峰顶裹挟着铅色的风打破雪原之寂,又从张起的羽翼之上抖落寒冷。鹰的雄伟与勇猛,同自然的险恶与壮烈相得益彰——正是神秘的高原塑造着鹰的神力。冰山的银白,夹杂些许天空的澄蓝便成了铅色,而鹰起飞时鼓起的铅色的风,使高原愈加澄澈明朗。但这种带着寒意的晴朗是短暂的。在第二小节开头,飞鹰便消失在一片灰白雾霭之中,辽阔澄明的高原似乎也沉寂萧索起来。但画面一转,诗人以英勇的不畏严寒的牧人接替了鹰的形象。在冰天雪地、茫茫雾霭之中,大草原上的牧人裸露着臂膀,横身用马刀削下一抹初雪递至唇边,品尝着初雪的滋味。

在辽阔的雪原中,苍茫的天地间,人是渺小的;在极寒的冰山下,清冷的雪花上,孤独是有温度的。诗人昌耀在这首短诗中省去了耗费氧气的叹词,但他所精心构造的诗歌空间,又何尝不是一声孤独的长叹。

原标题:《香水书院国学课堂——青海伟大的诗人世界伟大的诗人昌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